金立資金鏈危機從去年爆發(fā)到現在已經將近 1 年時間了,期間也曾曝出被收購重組的消息,但至今始終未能成真。
供應商上門連番圍堵,劉立榮依然杳無音訊,金立獲得戰(zhàn)略投資的幾率越來越渺茫。
《財經》雜志日前撰文分析了金立為何無人接盤的原因,債務、權力、以及手機行業(yè)的風險都是影響接盤俠出現的主要因素。
首先來看看金立名下的資產,除金立大廈外,還有微眾銀行及南粵銀行的股份。有債權方當初看上的正是這些主營業(yè)務外的投資,而并非手機業(yè)務。以當前樓價計,2015 年投入 12.36 億元的金立大廈,至少值 20 億元。加上微眾銀行與南粵銀行的兩筆金融投資,按照劉立榮自己的說法,僅這三項就價值 70 億元,三年翻了三倍不止。
如果接手金立及旗下資產,也意味著承擔金立的所有債務,而這個數字超過百億。無論對金立還是接盤方,都是利與弊的復雜考量。
其次是關于接盤后公司的控制權,自去年 12 月底開始,金立至少經歷兩輪戰(zhàn)略投資談判,不僅包括 TCL 這樣的硬件廠商,也有佳兆業(yè)、寶能一類的地產商。這些談判不是卡在公司的控制權上,就是價錢沒有談攏。
曾有債權方向金立介紹戰(zhàn)投資源,但金立方面并不積極,理由很可能是不肯放權。
最后則是接盤后的風險,過去兩到三年內,中國各行業(yè)都出現了市場份額向行業(yè)龍頭集中的趨勢,手機行業(yè)的寡頭格局尤其明顯。排名前五的廠商,市場銷量份額自 2015 年起逐年遞增,已從 60% 增長至 2017 年末的 85%。而據中國信通院的數據,這個數字在 2018 年年中已經達到了 91%。
這意味著,接下來市場幾乎不會給二三線品牌留下空間,寡頭格局將進一步加劇。要說服下家接盤一個債臺高筑的二線品牌,風險程度不言而喻。
如果事情發(fā)生在三年前,金立不愁無人接盤。2015 年中國智能手機市場迎來了大洗牌,OPPO、vivo、華為、小米相繼崛起,大廠吃小廠,是做大規(guī)模的普遍做法。到了現在,不管是誰,都很難下手買一個兩三年內就可能消失的品牌。
金立在等待中消耗了太多機會,已經入行的,該有的都有了,還沒入行的,根本玩不起了。
一個年銷量 3000 萬部、營收 200 億元的手機公司正在黯然落幕,似乎也在預示,手機行業(yè)將近十年的紅利周期結束了。
【來源:驅動之家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