馮小剛開炮王健林背后,是萬達和整個電影圈的暗戰(zhàn)水煮娛
文/騰訊科技 俞斯譯
在王健林努力實現他的電影“小目標”時,碰上了一顆“大釘子”。
11月18日中午,導演馮小剛通過個人微博發(fā)表了一篇《潘金蓮致王健林先生的一封信》,矛頭直指這位中國首富。
事件起因是馮小剛新電影《我不是潘金蓮》疑似遭到萬達院線“特殊照顧”,在全國其它院線平均40%以上排片量時,作為第一大院線的萬達院線,卻只給了11%。馮小剛認為萬達通過打壓這部電影,想要打壓競爭對手華誼兄弟和轉投華誼的前萬達影視總經理葉寧。
在公開信中,馮小剛借用潘金蓮之口嘲諷王健林“孩子氣”、“小格局”,感嘆自己“只因與那間小公司稍有瓜葛,也糊里糊涂躺在了貴集團的鍘刀之下”。
不到一小時,這封公開信就在馮小剛擁有近2000萬粉絲的微博上被轉載了超過1萬次。媒體們紛紛轉發(fā),很快又在微信朋友圈形成刷屏之勢。
今年七月華誼兄弟另一部影片《搖滾藏獒》上映時就鬧出過同樣的風波,因此許多人認定萬達故技重施,再一次公報私仇。而也有另一部分人認為,萬達影院有權按照自己的意愿排片,即便一場不排也無可厚非。
不過這件事并沒有那么簡單。萬達對《我不是潘金蓮》的差別對待,以及馮小剛炮轟萬達之后電影圈的支持聲浪背后,是這家公司過去幾年與整個電影圈的暗戰(zhàn)。
差別對待背后是不甘,《我不是潘金蓮》原本是萬達的孩子
就在馮小剛發(fā)出公開信不久后,《我不是潘金蓮》的制片人杜揚在自己的微博轉發(fā)并評論道:“四年開發(fā)路漫漫,我也是一枚制片界的李雪蓮,苦啊。堅持做好電影為什么這么難?我也曾跟隨王健林總多年,相信這并非王總的本意,請萬達院線對《我不是潘金蓮》敞開懷抱。”
在杜場和搭檔宋歌成立摩天輪影業(yè)之前,她正是就職于萬達影視,負責萬達整體項目開發(fā)。四年前,就職于萬達的杜揚買下了《我不是潘金蓮》的電影版權,所以,這部電影一開始是萬達的孩子。
隨著杜揚和宋歌的集體出走,這個項目也被帶走。不過當時的《我不是潘金蓮》尚未形成劇本,大部分業(yè)內人士也只是把它當成一個“有趣的文藝片”對待,這或許也是萬達把《尋龍訣》這樣的大項目留下,愿意放走這個項目的原因。
不過隨著馮小剛接手,華家兄弟入局,范冰冰成為主演,《我不是潘金蓮》逐漸顯露出了大片相,看著自己家的孩子就這樣成了鄰居家的招牌,萬達自然不會甘心。
內容一直是萬達的痛處,它需把足夠多的內容吸引人們進入購物中心頂層那些300座的黑房間里。所以在過去幾年,萬達一直通過各種方式投資和開發(fā)自己的項目,試圖建立自己的內容生產體系。
但無論是杜場、宋歌的出走,還是葉寧的離開,歸根到底都是同一個原因:在萬達的管理體系之下,無法為這些電影創(chuàng)作者提供一個做內容的土壤。
葉寧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么解釋自己離開萬達的原因,“如果只是做職業(yè)經理人的話,我不會離開萬達”。
電影背后還站著貓眼和耀萊,這是萬達忌憚的對手
媒體們樂于見到華誼兄弟和萬達互掐,不過相比起華誼,《我不是潘金蓮》背后的另外兩家公司,或許也是我們能看到今天這出大戲不可或缺的角色。
根據一位知情人士對《娛樂資本論》的說法,耀萊影視通過提供5億元保底,獲得了這部電影20%的投資權。而為了完成電影的保底目標,后者又找來了貓眼做為電影發(fā)行方。
耀萊影視進軍電影業(yè)的路徑和萬達相似,通過投資影院建立渠道,然后逐步向上游挺進,進行電影的投資和發(fā)行。盡管目前從絕對影院數量來說,萬達要遠高于耀萊,但后者正在通過資本市場奮力追趕。
去年11月,耀萊宣布通過殼公司ST松遼募資25億元,其中的20億將用于建設90家影院,同時耀來文化將生產8部電影,剩下的5億用于補充影視業(yè)務。今年7月,耀萊又緊跟萬達與杜比合作在北京開設了第一家杜比影院,加強旗下高端影院的競爭力。
相比耀萊,貓眼所擁有的線上發(fā)行能力,已經在過去幾年讓萬達吃過苦頭。2014年國慶,一部《心花路放》讓貓眼的票補和預售模式成為電影界的新寵,兩個月后,由萬達五洲保底,萬達院線一路護送的《一步之遙》票房平平,讓更多的人質疑萬達的發(fā)行和渠道能力。
在今年各家都很少對電影進行票補的情況下,貓眼決定增加對《我不是潘金蓮》的票補,讓萬達不得不警惕。它最不愿意看到的,就是再出現第二個《心花路放》。
萬達可能幫了倒忙,不過王健林要想想怎么成為更好的合作者
馮小剛炮轟之后,王思聰發(fā)微博進行了回應。他認為沒有人和錢過不去,如果《我不是潘金蓮》票房好,萬達一定會按照程序化的流程增加排片。
但這一說法的前提院線提供的排片量能夠達到被觀眾看到的比例。如果本身排的場次少,又在非黃金時段,那么觀眾自然看不到,也談不上票房逆襲增加排片了。
不過,這一來一去,原本一部熱度一般的電影成了全民熱議的話題。馮小剛當然明白其中的套路,不然他也不會用這種氣急敗壞的方式寫這樣一封陰陽怪氣,又充滿攻擊性的公開信。
萬達這一次的“狙擊”最終結果可能是幫了倒忙,同時又讓那個院線壟斷的老問題又被拿了出來。
好萊塢通過《派拉蒙法案》,禁止電影公司同時擁有影院。但在國內并沒有這樣的禁令,因此包括萬達、博納、華誼兄弟再內的公司都同時擁有電影制作和院線業(yè)務。
隨著渠道增長逐步放緩,渠道通過兼并變得更加集中之后,這種“全產業(yè)鏈”對行業(yè)帶來的副作用也會更加明顯。而坐擁國內第一大院線和發(fā)行公司的萬達,將會遭遇最大的挑戰(zhàn)。
像《我不是潘金蓮》這樣的事件會越來越多的出現,王健林也不能總用公司恩怨作為擋箭牌。我想即便是他,也不想站到整個行業(yè)的對立面。
王健林信奉資本和速度的力量,但如今的中國電影行業(yè)最不缺的就是資本,最忌憚的就是速度。
萬達不可能在電影行業(yè)一家獨大,這也就意問著,他需要在忙著嚇唬好萊塢的同時,想想怎么在自己的市場上,成為一個更好的合作者。
1.砍柴網遵循行業(yè)規(guī)范,任何轉載的稿件都會明確標注作者和來源;2.砍柴網的原創(chuàng)文章,請轉載時務必注明文章作者和"來源:砍柴網",不尊重原創(chuàng)的行為砍柴網或將追究責任;3.作者投稿可能會經砍柴網編輯修改或補充。
